煙臺市國土資源局2011年綜合統計報告
【綜述】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面對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推進,資源需求剛性上升,資源供給剛性制約的嚴峻形勢,在省國土資源廳黨組和煙臺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煙臺市國土資源局按照“把握主題、精心轉調,激情創業、精彩開局”的主基調,嚴守耕地紅線,提高保障能力,加強全程監管,提升科技支撐,強化隊伍建設,助推經濟轉調,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年終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資源概況】 煙臺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土地總面積1.3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2.4%;園地23.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7.1%;林地22.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草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等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4.6%、11.9%、3.6%和6.6%。按最新統計人口計算,全市人均耕地0.97畝,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煙臺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發現礦產68種,可開發利用的有46種,礦產地207處。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能源礦產有煤、油頁巖、地熱3種;金屬礦產有鐵、巖金、砂金、銀、銅等13種;非金屬礦產有菱鎂礦、滑石、白云石等22種。黃金、菱鎂、滑石、鉬儲量和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三、四位。
【耕地保護】 2011年年初耕地面積6731695.7畝,根據2011年變更調查數據顯示,年末耕地面積6709972.1畝,其中:年度增加耕地面積8579.1畝(土地整理增加41畝,土地復墾增加3433.1畝,土地開發增加3900.8畝,其他原因增加1204.2畝),減少耕地面積30302.7畝(建設占用耕地面積22911.3畝,農業結構調整占用耕地面積4897.9畝,其他原因占用耕地面積2493.5畝);無災害損毀和生態退耕。高于省政府下達我市6653535畝耕地保護任務56437.1畝。經批準占用耕地的建設項目共73個,占用耕地面積12710.18畝(往年上報2011年批復占用耕地面積10021.59畝,2011年上報批復占用耕地面積2688.59畝)。2011年建設用地未占用基本農田,占用的耕地全部做到了先補后占。
【建設用地管理與土地市場】 1.土地供應。全市供應土地1222宗,6.49萬畝。用地結構進一步優化,土地供應比重呈現出向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建設和“四新一?!钡葢鹇孕孕屡d產業轉移的良好態勢。保障性安居工程所需的新增建設用地1069畝得到充分保障,已經開工12923套,超出計劃523套。制定下發了《煙臺市批而未用、批而未供土地專項清理工作方案》,通過全面摸底核實,分類督查整改,全市批而未用土地已由年初的9.85萬畝下降到4.2萬畝,批而未供土地已由核查時的5.84萬畝下降到4.9萬畝。2.土地市場建設。出讓土地5.58萬畝,成交價款205億元,其中招拍掛出讓4.88萬畝,成交價款183億元。市中心區房地產開發用地全面實行凈地出讓。引進了紅星美凱龍、中糧置業等商業綜合體參與黃務立交橋西南角宗地、北馬路港務局宗地開發。與大連大商集團、香港華潤集團、香港恒隆集團進行了接洽,分別就慎禮商住區片、鐵姆肯區片、國貿區片的開發改造達成意向,加大土地出讓金追繳力度,區別不同的欠繳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下發催繳通知,限期繳納”、“幫助企業尋求合作伙伴”、“停辦土地相關手續”等措施,共催繳往年欠繳土地出讓金37.91億元,可支配資金27.9億元。
【地籍管理】 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大調查,建立了954.65平方公里數據完整、標準統一的五區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該項目榮獲山東省國土資源科技一等獎,其中牟平標段榮獲2011年全國優秀測繪工程獎金獎。
【土地執法檢查】 1.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治理工作,對2008年以來立項、竣工、在建的1251個項目進行了排查,發現用地問題182個,已整改168個;對2007年至2009年期間簽訂出讓合同的1065宗土地進行了核查,督促507個項目及時開工,順利通過10月份省廳組織的評價驗收。2.通過開展土地動態巡查工作,共發現和制止了土地違法違規案件166件,涉及土地面積90.67畝。組織開展了2010年度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工作,共立案查處違法用地290宗、4871畝,已拆除違法建筑4萬平方米、沒收違法建筑68萬平方米、收繳罰款4320萬元、對61人次提出了黨政紀處分;查處違法采礦行為10個,沒收礦產品2210噸。于9月份通過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和省國土資源廳廳組織的檢查驗收。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 1.礦產資源整合。截至2011年底,全市礦山數量由1245個壓減到691個,壓減率44%。探礦權在由649個壓減到485個,壓減率25.3%。大中型礦山數量占全市礦山比例由整合前的2.25%提高到4.88%。在整合中積極推廣先進技術,全市155家飾面石材礦山中已經有111家使用了輪鋸進行開采,使用率由上一輪整合后的35%提高到72%;荒料率從爆破開采的25%提高到60%。2.采礦權審批。嚴格實施礦產規劃,嚴格實施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審查制度,凡不符合辦證條件的一律不予受理。所有市級發證和初審上報的采礦權審批事項全部經集體會審,凡不符合辦證條件和程序的一律不予批準和上報。2011年,共辦理市、縣兩級采礦權登記發證219件,初審省級發證報件112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礦業權管理的通知》,對全市礦業權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和意見。3.礦業權市場建設。以公開選擇方式組織了桑園煤礦等19個礦山的價款評估工作。組織公開出讓采礦權4個,招拍掛價款收入2610萬元。按照《關于加強國家出資勘查探明礦產地及權益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魯財建〔2011〕32號)要求,進行無償取得國家出資探明礦產地采礦權的有償處置工作,對全市省以上發證采礦權的價款處置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并分期、分批對符合要求的礦山進行有償處置。4.礦山開發年檢和督察。對全市721個礦山進行了檢查,其中,現場檢查404個。年檢結果為基本合格86個,不合格42個。對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礦山全部下達了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并對20處礦山依法進行了處罰。組織21名礦山督察員對市、縣兩級督察的礦山進行現場督察,對督察過程中發現的20余個問題進行了整改和查處。5.打擊各類違法礦業行為。組織4次全市礦山打擊非法違法礦業行為和礦山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等專項行動,重點對玲瓏金礦田、招-萊、招-龍、蓬-棲、牟-海邊界等重點、熱點地區礦山井下工程進行了實測,重點查處超層越界開采、無證采礦或勘查、以采代探等行為。通過“打非”等專項行動,全市共查處越界采礦15起,非法采礦63起,非法探礦1起,各種非法采礦和違法行為得到控制和查處,礦業秩序進一步好轉。
【礦產資源勘查管理】 1.地質找礦。全市勘查投入3.6億元,完成了“山東省招遠市玲瓏金礦田東風礦床171號金礦詳查”等65個項目的階段性勘查,并提交成果報告。涉及的礦種有金、鐵、鈉長石、凝灰巖、花崗石、鉬、銅等。其中金礦勘查報告52個,共提交新增金礦資源儲量745噸。推進海域礦產資源勘查,實施了萊州市三山島北部海域金礦普查、萊州市朱由西部海域金礦普查等2個項目,完成鉆探5730米/9孔,有三個鉆孔見礦,單樣最高品位16.87克/噸。2.儲量監管。(1)加強動態監管。推行并完善“礦山三至五年或資源儲量變化較大時進行儲量核實”制度。完成評審備案的市級以上發證采礦區核實報告共154個(其中市級發證礦區核實報告140個)。(2)完成礦山(區)查明、占用礦產資源儲量登記119個;參與統計礦山(區)484個,市級以上頒發采礦許可證的礦山企業實現全覆蓋。(3)壓礦審查。完成煙臺港區液化油品順港碼頭配套設施工程等18個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調查報告的調查、核實、初審。(4)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在過去兩年工作基礎上,完成新增的14個礦區的核查工作,提交核查報告11個。全市12個礦種225個礦區的核查工作全部完成。
【地質環境】 1.地質災害防治。(1)建立了市縣鄉三級政府責任體系和市、縣(市)國土局、鄉鎮國土資源所三級系統內責任體系。(2)修編完成《煙臺市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方案》、《煙臺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預案》,報煙臺市政府批準后,于汛前發布實施。(3)建立完善基礎地質災害專業和群測群防預警預報體系,由市地環站承擔專業監測、分析、評估,發布預警預報信息。2011年汛期累計發布預警預報信息4次,累計發布手機短信120條。(4)組織牟平、萊州、招遠等6個重點縣(市、區)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演練。(5)開展新一輪1:5萬地質災害隱患調查,下轄10個縣(市、區)野外調查工作全部完成。(5)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和鄉鎮國土資源所“五到位”建設工作。12個縣(市、區)已完成“十有縣”建設工作。開展了鄉鎮國土資源所“五到位”培訓工作。2.地質環境治理。(1)申請部、省級資金補助資金2700萬元,其中礦山環境治理資金100萬元,地質遺跡保護資金2600萬。聯合財政部門部門出臺了《煙臺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批準了8個市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累計投入市級財政資金3500萬元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2)設立了萊陽金崗口恐龍遺跡、棲霞市牙山、艾山、招遠市羅山、開發區磁山、牟平昆崳山6個省級地質公園及長島國家級地質公園。(3)通過地環前置審核、一票否決、集體會簽等措施加大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繳存力度。全市繳存保證金1.7億元,其中2011年度追繳、收繳保證金8778萬元。3.找水打井工作。建立了煙臺市找水打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了組織領導,明確了部門分工,確保建設資金到位、管理機構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建設進度和質量到位,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完成了974眼水井的勘察定井工作。
【測繪管理】 1. 基礎測繪。(1)完成“十二五”基礎測繪規劃編制工作,于2011年11月7日通過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專家論證。(2)健全煙臺市測繪應急保障工作機制,制定了煙臺市測繪應急保障預案,成立了領導機構,設置了辦事機構和工作機構,明確了保障單位和保障對象,并設立了Ⅰ級、Ⅱ級兩個等級的測繪應急響應。2.數字城市試點項目。2011年2月25日,“數字煙臺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建設”項目通過國家測繪局驗收?!皵底譄熍_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項目榮獲2011年中國地理信息優秀工程金獎,煙臺市被授予“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范市”榮譽稱號。制定了《煙臺市一個平臺兩個市場建設工作方案》,完成了數據采集及軟件開發,土地與礦業權網上招拍掛、土地執法監察管理等六個系統已陸續開始試運行。部署開展了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設工作,已完成縣、鄉級數據入庫工作??h級數字城市建設已全面啟動。3.測繪公共服務。數字煙臺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建成后,應用領域在原城管、房管、公安、文物等部門應用的基礎上,與市地稅局簽訂了“煙臺市土地稅源監管系統”、國家電網簽訂“電網GIS空間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協議、市安監局簽訂“煙臺市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平臺”建設協議,與市應急辦“煙臺市應急指揮系統”、市旅游局“旅游服務管理系統”、市水利局“水利應急決策系統”等達成了應用意向,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4.測繪行業管理。完成地理信息市場專項整治“回頭看”工作和全市保密檢查工作,通過省檢查組驗收。成測量標志維修維護工作,全市共維修維護三等以上測量標志409座,D級GPS點610座并建立了巡查制度。完成測繪作業證的審核發放工作,共發放測繪作業證445本,涉及54個測繪單位。開展了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檢查,抽檢測繪項目52個。完成全市測繪儀器鑒定工作。
【機構隊伍建設】 1.機構設置。煙臺市國土資源局內設職能科室14個,直屬事業單位12個,其中正處級3個(土地資產經營中心、土地開發整理中心、自然博物館),副處級5個(執法監察支隊、土地利用規劃站、土地租金征收處、征地辦公室、地理信息中心)。下轄5個直屬分局,8個市(縣)國土資源局,91個基層國土資源所。全系統總人數2210名(在職1910名,離退休300名)。2.隊伍建設。(1)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內監督條例、 “一崗雙責”制度,將領導干部的廉政監督延伸到縣級局領導干部、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和鄉鎮國土資源所所長。開展領導干部廉政談話、述職述廉、個人重大事項報告等工作。全系統領導干部廉政談話34人次,述職述廉195人次,報告處級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28人次。(2)組織人事工作。在民主推薦的基礎上,經過組織考察、集體研究,提拔55名同志到科級工作崗位;對61名試用期和聘用期滿的干部,在個人述職、民主評議、組織考察考核的基礎上,履行了轉正、續聘手續。根據干部缺職情況,新錄用公務員1名,錄用事業單位干部4名。(3)“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啟動實施了以崗位為點、程序為線、制度為面的廉政風險排查和防范工作。全局19個科室和直屬事業單位確定風險點61個,表現形式85種,制定防控措施80條,并印制成冊,全局人手一份,同時制作成框上墻公示,供互相監督,自省自律。(4)依法行政。開展了國土資源系統“依法行政年”活動。根據煙臺市委建立優化發展環境公開承諾制度的要求,就全面提高國土資源保護保障能力,落實“十要十不準”、禁酒令規定,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等四方面的內容向社會公開承諾,將各項工作置于社會各界的批評監督之下積極落實效能改革,量化審批環節辦理時間,壓縮審批周期,審批事項承諾時限由法定20個工作日縮減至15個工作日。
分管領導:李衛華 審核:于振海 撰稿:徐潤澤